发布时间:2024-12-19 16:47:08 来源:开云体育
为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快速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去年6月1日,江苏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全方面实施,明确对全省单个养殖主体50亩以上、连片100亩以上的现有池塘强制执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该标准是全国第二个池塘养殖尾水排放强制性标准。
南京水产养殖总面积约52万亩,总产量近17万吨。按照上述规定要求,我市大力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加强尾水治理,促进达标排放。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养殖池塘已基本完成改造,探索出的“三池两坝”、人工湿地、微生物净化等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和模式,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为全省提供了参考借鉴。
立冬过后,膏满黄肥的螃蟹陆续大量上市。11月19日,在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万亩水产养殖基地,随处可见忙着打捞螃蟹的村民,拉起的地笼里爬满了螃蟹,随手拿起一只,个个青壳白肚、金爪黄毛。“最忙的时候,每天能卖出十多万元。”养殖户陈玉香笑着说,今年养殖的大闸蟹个头大、品质好,这都得益于拥有“好水”的标准化池塘。
这一汪“好水”从哪来?“秘诀就藏在水下。我们通过管道将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洁水池四个区域紧密相连,再加上两个过滤坝,形成了‘四池两坝’完整的尾水净化链条。”南京市水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响打开手机上的施工图向记者解释道。
据悉,后圩村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建设项目分东片区、西片区两期建设,共服务本村近1万亩的养殖水域、110户养殖户。“养殖尾水通过管道先进入沉淀池,去除其中颗粒较大的悬浮物、排泄物等,再经过活性炭、火山岩、陶粒等材料制造成的过滤坝,去掉水中的泥浆、微生物,然后流入曝气池通过曝气装置进行曝气,加快有机质分解,增加水体含氧量。”李响说,接着,尾水经第二道过滤坝进入生物净化池中,池中的毛刷、微生物制剂,可加速分解水体中有机物。最后进入洁水池,池内种植了轮叶黑藻、睡莲等多种水生植物,还放养了鲢鱼鳙鱼、螺蛳等滤食性水生动物,可大大降低水体中氮磷浓度,实现尾水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
记者采访发现,和“四池两坝”原理类似,“三池两坝”“四池三坝”等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日渐成熟,其具有因地制宜、投入成本适中、养殖户容易接受等特点,已在我市集中连片池塘治理中大面积使用推广。
除了推广已经很成熟的模式,我市还在积极探索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的新技术、新模式。
走进浦口区永宁街道青虾养殖基地示范区,千亩水面波光粼粼,经过“三池两坝”模式处理过的养殖尾水,已顺利实现循环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池塘生态化改造中创新使用了纳微气泡技术。”浦口区畜牧水产科相关负责人说。
啥叫纳微气泡技术?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相比于传统增氧曝气技术产生的毫米级气泡,微纳米气泡在水中的黏性力大于浮力,可以长期存在,大幅度的降低了增氧能耗的浪费,另外其表面积更大,从而加强表面氧化反应,提高氧的利用率,实现低能耗高效供氧。此外,纳微气泡具有超强的气浮效应,可以对养殖水体中的液态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进行相对有效的液液分离和液固分离,同时强化水体中的微生物活性,改善水质和底泥底质,由此产生显著的净化作用。
眼下,南京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之一,随着成鱼大量出塘上市,鱼塘逐渐回归“安静”,公司CEO周俭又马不停蹄地安排工人抽水、晒塘,为来年养殖做好准备。
“抽出来的水经过生态沟渠初步净化后,进入我们面前的这套尾水净化装置进行生物处理,达标后再进行循环利用。”说话间,周俭带着记者来到了一排集装箱前,只见每套尾水净化装置由4个集装箱组成,上面分别写着厌氧反应器、好氧反应器、沉淀反应器、生物膜反应器。“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通过往里面添加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菌群,实现水体净化处理。”他说,目前企业已实现了90%以上水体循环利用,预计年节水788.4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118.3吨、总氮31.5吨、总磷0.8吨,有效实现节水减排,严控农业水源污染。
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有关负责的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加快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江宁区、浦口区等5个水产养殖主产区纷纷出台养殖池塘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达13万亩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养殖池塘基本完成改造,有力促进了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我市还通过推广新品种、用药减量技术、种草养殖模式等积极地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2021—2023年,江宁区、高淳区、六合区相继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省共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7个,其中我市占3个,示范区数量位居省内第一。
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不仅大幅度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也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位于江宁区的佰亩塘家庭农场水产养殖面积110亩,目前已成功实施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经过改造,水质变好了,当地居民投诉少了,水体也能循环再利用,降低了养殖成本,此外,好水出好鱼,现在我们养殖的鱼更鲜美,肉质也更紧密,很受市场欢迎。”佰亩塘家庭农场负责人陶象荣说。
周俭则更直接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为了让养出来的鱼口感更好,普通企业在水质调理方面一般每亩投入1000元左右,而我们依托尾水处理系统,每亩只需200—300元,3000多亩的养殖水面直接减少投入210万—240万元。”
“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这项工作涉及多个角度,”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负责的人介绍,“养殖池塘权属方是第一责任人,必须要加强对池塘承包户的管理;养殖户必须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养殖水质管理,确保水质达标;地方要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监管,加强日常巡查;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指导,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水质监测和环境执法。通过多方齐抓共管,一起努力,最终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